在注塑加工多颜色塑胶件时,颜色混色问题会直接影响产品外观质量和良品率。要避免这一问题,需从材料管理、设备清洁、工艺优化及过程管控等多维度入手。
彻底清洗螺杆和料筒
专用清洗料过渡:换色前使用高流动性中性树脂(如PP或PS基清洗料)彻底冲洗,直至无色差残留,用量为料筒容积的3-5倍。
拆解清洁关键部件:定期拆洗螺杆、止逆环和喷嘴,清除死角残留,建议使用超声波清洗机处理积碳。
优化螺杆设计
采用渐变式螺杆,压缩比控制在2.5-3.0,减少材料滞留;
优先选择镀铬或氮化处理的螺杆表面,降低粘料风险。
热流道系统管理
换色时开启热流道辅助清洗功能,温度提升10-15℃以降低粘度;
对多腔模具,采用分区域独立控温,避免局部材料降解。
色母相容性控制
选择与基材相容性高的色母(如PE色母用于PE基材),避免因分散不良导致色斑;
色母载体树脂熔指(MFI)应与基材匹配,差值控制在±2g/10min以内。
预干燥与混合工艺
色母与原料需在80-100℃下干燥2-4小时,防止水分导致分散不均;
使用高速混料机(≥1000rpm)预混3-5分钟,确保色母分布均匀。
过渡料策略
深色转浅色时,采用“深色→中性灰→浅色”过渡,过渡料用量为料筒容积的2-3倍;
添加5%-10%白色母作为中间过渡,可显著降低深色残留影响。
温度控制
熔体温度按材料特性设定(如ABS:210-240℃),避免过高导致色母分解;
料筒后段温度降低5-10℃,防止材料过早塑化滞留。
背压与螺杆转速
背压设定为注射压力的10%-15%(通常5-15MPa),促进熔体均匀性;
螺杆转速控制在30-70rpm,高粘度材料取低值,减少剪切热导致色母降解。
注射速度与保压
采用多段注射:低速填充浇口(30%速度),高速充模(70%-100%速度),减少熔接线色差;
保压压力为注射压力的50%-80%,时间按壁厚×1.5s/mm计算,防止回流混色。
流道结构优化
优先采用圆形截面流道,直径≥5mm,降低流动阻力;
冷流道系统需设置足够冷料井(容积为流道体积的20%),拦截前端低温杂料。
浇口位置设计
将浇口置于产品非外观面,减少熔体前锋色差可见性;
多点进胶时确保各浇口填充同步性,温差控制在±3℃以内。
模具表面处理
模腔表面抛光至Ra≤0.1μm,减少材料粘附;
对透明件模具,进行镜面电镀(如镍磷合金),提升材料流动性。
首件检验制度
换色后前10模产品全检,使用色差仪(ΔE≤1.5)量化判定;
重点检查浇口附近、熔接线区域是否存在色斑或条纹。
SPC统计过程控制
监控熔体温度波动(±3℃)、注射压力偏差(±5%);
每2小时取样进行灰卡比对(ISO 105-A02),建立色差趋势图。
人员操作规范
制定《换色清洁标准作业程序》(SOP),明确清洗料用量、拆卸部件清单;
操作员培训考核合格后上岗,每年复训一次。